茶碱类药物(如氨茶碱、多索茶碱、二羟丙茶碱等)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[3]。然而,其临床应用面临诸多挑战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治疗窗窄与个体差异大。茶碱类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窄,通常为10-20 mg/L。超过此范围,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,如心律失常、惊厥、甚至死亡。此外,茶碱类药物的代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,受年龄、肝肾功能、合并用药等多种因素影响。例如,儿童和老年患者由于器官功能不完善或衰退,更容易发生毒性反应。不良反应多。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,包括中枢神经系统(如失眠、烦躁)、心血管系统(如心动过速、心律失常)和胃肠道系统(如恶心、呕吐)。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着血药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。因此,茶碱的临床使用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、基因检测以及药物监测等多方面因素,以实现精准用药。